為了改善超重/肥胖PCOS不孕癥患者的妊娠結(jié)局,近日,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輔助生殖科的陳淼鑫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探討貝那魯肽注射液(菲塑美?)聯(lián)合二甲雙胍對超重/肥胖PCOS不孕癥患者臨床妊娠率的影響。
研究背景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內(nèi)分泌疾病,全球患病率約6%-20%。肥胖則與PCOS“雙向惡性循環(huán)”,超過一半的PCOS婦女存在超重或肥胖,而肥胖又會加劇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和慢性炎癥,進一步抑制卵泡發(fā)育、降低卵母細胞質(zhì)量,甚至損害子宮內(nèi)膜容受性[1.2]。
PCOS已成為育齡期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超重或肥胖的PCOS患者,其妊娠率顯著低于正常體重的患者[3-5]。與單純超重/肥胖患者相比,PCOS伴肥胖的不孕患者控制體重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遠期獲益更加明顯。多項指南共識強調(diào),對于PCOS伴肥胖的不孕患者,在接受IVF-ET前進行體重管理,對獲得臨床妊娠及良好的母兒結(jié)局至關(guān)重要。
但在實際減重過程中,包括飲食和鍛煉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很難維持,臨床常用傳統(tǒng)減重藥物二甲雙胍、奧利司他則減重效果有限,近年新興有明確減重療效的藥物,妊娠安全性尚不完全明確。
2023年更新的《PCOS評估和管理國際循證指南》首次明確建議:對于BMI≥25kg/m2的PCOS患者,若生活方式干預(yù)無效,可聯(lián)合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藥物進行體重管理[6]。其中,貝那魯肽注射液是國內(nèi)第一款自主研發(fā)的減重新藥,作為一款全人源GLP-1,其氨基酸序列與人體內(nèi)源性GLP-1完全一致,是目前唯一一款未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遺傳毒性和生殖毒性的GLP-1類藥物,在備孕過程中使用更加安全[8]。
已有證據(jù)表明,貝那魯肽可顯著降低超重/肥胖PCOS患者的體重、腰圍及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同時,貝那魯肽的半衰期僅為11分鐘,停藥后約90分鐘可基本排出體外,快速消除無蓄積,進一步降低了患者長期使用的潛在風(fēng)險[7]。這一特征也為備孕患者提供停藥后無需間隔直接備孕的可能性,可能縮短達妊娠時間。因此,在備孕的“最后一公里”,使用貝那魯肽進行減重,能夠為妊娠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條件。
然而,貝那魯肽對肥胖的PCOS患者妊娠結(jié)局的潛在有益影響尚未可知。為了改善超重或肥胖的PCOS患者的妊娠結(jié)局,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生殖內(nèi)分泌科的陳淼鑫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探討貝那魯肽注射液聯(lián)合二甲雙胍對超重/肥胖PCOS不孕癥患者臨床妊娠率的影響。
研究設(shè)計
該研究于2025年2月11日正式啟動,計劃將受試者1:1隨機分配到貝那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組和二甲雙胍單藥組,進行為期12周的干預(yù)治療。根據(jù)2025年1月《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發(fā)表的《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體重管理內(nèi)分泌專家共識》,建議全人源GLP-1貝那魯肽妊娠前停藥[8]。因此,研究設(shè)計為兩組藥物使用時間均至臨床醫(yī)生判斷可以進行促排取卵的周期,停藥時間為促排卵藥物使用前一天。
研究主要終點是減重治療結(jié)束后,接受首次體外受精/卵胞漿內(nèi)單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臨床妊娠率。臨床妊娠的定義為在妊娠7周時通過超聲檢查確認胎兒心跳。次要終點包括生殖結(jié)局指標(如獲卵數(shù)、受精卵數(shù)、優(yōu)質(zhì)胚胎數(shù)等)、安全性指標(如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流產(chǎn)率等)以及激素和代謝指標的變化(如體重、BMI、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等)。
研究意義
本研究首次將貝那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的減重干預(yù)與IVF/ICSI-ET助孕直接關(guān)聯(lián),旨在探討肥胖的PCOS不孕癥患者,在接受人工助孕前先進行貝那魯肽干預(yù)進行減重,對其臨床妊娠結(jié)局的影響。
若研究證實貝那魯肽聯(lián)合治療能夠顯著提高臨床妊娠率,將帶來治療范式的升級:從“單純促排卵”轉(zhuǎn)向“代謝-生殖聯(lián)合干預(yù)”,破解肥胖PCOS患者的助孕困境。
期待這項研究讓“減重”不再只是數(shù)字的變化,而是新生命的起點。
參考文獻:
[1] Yildiz BO, Knochenhauer ES, Azziz R. Impact of obesity on the risk for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 Jan;93(1):162-8. doi: 10.1210/jc.2007-1834.
[2] Zheng L, Yang L, Guo Z, Yao N, Zhang S, Pu P. Obesity and its impact on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unraveling the connections.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3, 14 1326546; doi:10.3389/fendo.2023.1326546.
[3] 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治路徑專家共識編寫組. 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治路徑專家共識. 中華生殖與避孕雜志. 2023, 4 (43): 337-345 doi:10.3760/cma.j.cn101441-20220927-00417
[4] Joham AE, Norman RJ, Stener-Victorin E, Legro RS, Franks S, Moran LJ, et al.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10 (9): 668-680; doi:10.1016/S2213-8587(22)00163-2.
[5] Rotterdam EA-SPCWG.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ertil Steril. 2004, 81 (1): 19-25; doi:10.1016/j.fertnstert.2003.10.004.
[6] Teede HJ, Tay CT, Laven JJE, Dokras A, Moran LJ, Piltonen TT, et 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2023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3, 108 (10): 2447-2469; doi:10.1210/clinem/dgad463.
[7] 菲塑美說明書.
[8] 中華醫(yī)學(xué)會內(nèi)分泌學(xué)分會. 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體重管理內(nèi)分泌專家共識. 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 2025, 41 (1).
轉(zhuǎn)載自:醫(yī)說生殖